台灣麻將,遊戲的計算單位,由小到大,分別是:一個莊、一圈、一將。
先講一個莊。一位玩家,從上莊到下莊,不論打幾局?都稱為「一個莊」。
再講一將與一圈。台灣麻將,每一將有四圈,按照先後順序,分別是:東風圈、南風圈、西風圈、北風圈。東南西北。至於如何區分風圈?則是以「四家的當莊次數」為準,有3點說明。
1、每一圈有四個莊。
2、每一將,從「起莊者」開始,四家輪流當莊一次,這四個莊,是東風圈。然後,四家又輪流當莊一次,這四個莊,是南風圈。接下來,四家又輪流當莊一次,這四個莊,是西風圈。最後,四家又輪流當莊一次,這四個莊,是北風圈。換句話說,每一將,每家分別當莊4次,四家總共當莊16次。
3、每一將,雖然四家總共當莊16次,但是因為偶爾會「連莊」,所以每一將不是只有16局,而是更多局。統計得知,每一將平均是24局左右。
打麻將,通常會事先約定,今天要打幾將?以前打麻將,通常,少則打3將,多則打5將。但是,隨著電動麻將桌越來越多,不必洗牌與疊牌,能節省大量時間,所以一次打7、8將也不稀奇。另外,如果事先約定的總將數,已經打完了,但是有人輸很多,則當他請求多打1將時,大家通常都會同意,俗稱「上訴」。
現在,來考證一個問題,一將的台語,究竟怎麼講?
以台灣北部而言,就我的觀察,主要有二種講法。以「第一將、第二將」為例,有人講,第一雀、第二雀,也就是台語,「麻雀」的「雀」。也有人講,第一ㄑㄩㄥˇ、第二ㄑㄩㄥˇ,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字?我問過一些麻將老手,有50多歲,也有70多歲,大家都不知道。
參考「吳新榮日記」,日記年代是1933年到1958年,第一將、第二將的「將」,他是寫成「床」,而且寫了很多次,從無例外。
床的台語,大家都知道,就是「眠床」的「床」。但是,床的文言音,是讀做「崇」。例如,床前明月光,文言音是「床前明月光」。因此,第一將、第二將的台語,很可能是第一床、第二床。
因為「床」與ㄑㄩㄥˇ,頗為類似,所以ㄑㄩㄥˇ可能就是「床」,有2點說明:
1、吳新榮是台南人,可能是南北腔調不同,南部講「床」,北部講ㄑㄩㄥˇ。
2、可能是變調,「床」的發音不精準,漸漸變調為ㄑㄩㄥˇ。
總而言之,「吳新榮日記」是可信史料,所以ㄑㄩㄥˇ可能就是「床」。反過來說,如果ㄑㄩㄥˇ不是「床」,而是另外一個字,南北不同字,發音卻類似,則可能性反而更低。
至於,第一雀、第二雀的講法,應該是錯誤講法或新創的講法。因為吳新榮一律把麻將寫成麻雀,所以「雀」這個字,他當然知道。如果第一將是第一「雀」,則吳新榮不可能寫成「床」,所以能反面證明,「雀」是錯誤講法,或新創的講法。
最後,附帶一提,一圈的台語是「一環」,例如,西風圈(西仔環)、北風圈(北仔環),幾乎眾所皆知,而且吳新榮的日記,也都是寫「環」,所以毫無爭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