❤️觀看溫馨提醒:
1.取消英文字幕,請按一下「設定」(螺絲帽)圖示 ,點選「字幕」 → 關閉。
2.中英字幕版,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「下載」點入觀看。
3.若您需要搜尋本節目特定集數,請輸入:品名+集數
00:00 隨順從善 深生歡喜
00:53⊙「隨順從善有為,讚喜欣悅之稱,身心深生歡喜,隨順從心法樂。」
用心,聽要了解,把握時間,與佛法有緣,有緣把握因緣。知道人生是苦難偏多,想要聽佛法不是那麼的簡單,因緣不成就,可能千生萬世都難得聞。而有緣,因緣也不是常駐,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。時日也在過,不斷不斷過時日,在時日中能夠看到,所接觸,所了解,能夠了解的事情很多,想要說的,真的也不知道要說什麼。
好比過路人走很遠很遠,天煎地逼,知道要找水。水,忽然間聽到水流聲,憑著聲音找,找到小條的溪,水倒是很湍急,很多,「到底要從哪裡來喝水?」站在那裡一直看,久久都不懂得要探手下去,捧水來喝。有一位種田的老人走過那裡,也站在後面看他,到底這位年輕人站在這裡要做什麼事情?
看,也將他看很久,時間一直過,老人就向前去問:「年輕人,看你在這裡站很久,也全都沒有動,而我也跟著你在這裡站,不知道你站在這裡是要做什麼?」年輕人回過頭來說: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,我很口渴,想要喝水。」老人就說:「水,這條溪的水很清,你站在溪邊,你怎麼不懂得彎下去捧水?」年輕人就說:「是啊,想要下去捧水,整條都那麼清的水,我到底要捧哪裡的水?」
老人笑得很大聲,「年輕人,溪水在這裡一直流,任憑你要從哪個地方去捧水,這些水都能用啊!」他就說:「知道啦,但是都能用,而我不知道要用哪個地方?哪一捧的水才是我真實要用的?」這也就是人生與這樣相同,我們知道法,法都很寶貴,每天每天這樣在聽,我到底要取哪一段?哪一句才是我所受用?所以在那個地方,一句一句一直過去,一段一段也是這樣過了,但是我們所得到是什麼呢?在那裡在等待,等待哪一句是我所得?這叫做愚癡的人。
真正有智慧的人,一段一段,一句一句,哪怕是一字,我們有感觸就有所用;若是都沒有感觸,就是真的都無所用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任何一句,簡單的一段,只要我們有所感觸,取即用,用得歡喜。人與人之間,一句話讓人有受用,這就是表示我們接觸到法,法我們受用,然後我們教人用,這叫做傳法。好像每天都這樣告訴大家,聞法受用、傳法,後面要不斷綿接下去。
所以我們要培養,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那就是法聽了之後,我們看到人在做的事情,做得好,這就是佛法。經的道理當中,我們就是要這樣做,這就是要從善,「隨順從善有為」。一些法,我們聽,我們能夠看到人在做,「哇,很好!」雖然不是我做,但是你做的,有這樣是對的事情,我會為你讚歎,「對啦!」也需要我幫助,我也能幫助你。或者是看到他對,我們不必他請,我們不請之師,我們,需要就去幫助他,這也就是叫做「隨順從善」。
好事情大家共同來做,這就是「善有為」。有為法、有為善,這全都是我們的事情,該做我們就要去做,該做的事情,沒有人想要去做,這樣人間好事要從哪裡來呢?好事就是要有人起心動一個念,開始要做,需要大家的力量,對,來啊,一起來做。做,有為,有所為,有所動作,人間事才能夠完成。
佛法是這樣教,菩薩道要入人群,知道我們要入人群,對的事情,我們利益人群,我們就做。善有為,從善有為,大家隨順共同去做,也是對。所以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對的事情做,做就對了,這句話已經大家說很久了,常常在說,也常常在用,與換一個方式,這樣有感覺嗎?這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就是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
同樣的道理,我們聽這句、用那句,這樣雖然不同的時候說,不同的文字排起來,到底有同理還是不同理?同樣的道理,我們若是用了,了解了,這些都是我們受用的法。同樣雖然這段不是在經文,卻是是讀經之後的心得,要入人群中做事情,那就是道理就是這樣。
佛言、佛語這要在社會應用,可能會比較讓人一種異常的眼光來看;而我們若換一個方式,告訴大家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那就是菩薩入人群去,要行善,看到了,需要我們做,我們就要從順、隨善,一起來做,好事大家做。用這樣,也是我們與經文中所教育,行菩薩道是一樣。
慈、悲、喜、捨四個大字,我們可以用在很多的場合,寫很多的方法來適應時機與人群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能常常用法在人群中,我們能夠時時「讚喜欣悅之稱」。我們常常稱讚人,常常對的事情,稱讚、歡喜、讚歎,這都是隨喜功德。而且我們不請之師,自動去護持、去付出,這也是一樣。
所以我們「身心深生歡喜」,我們會常常很歡喜,自己做的隨順從善,該做的我們去做,大家來為我們隨喜功德。而我們看到有人這樣做,也很歡喜,「身心深生歡喜」。這一個過一個,那種歡喜、讚歎,隨善從心法樂。看起來是不是都很歡喜呢?聽法、用法,隨喜幫助法去流傳,讓人人得法,沐浴在法流中,這都是很歡喜的事情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多用心,這個法在日常生活中。
世間,佛陀就這樣說,「苦啊!」就是人生是苦,佛陀來說法,要讓我們解苦,將苦解開掉;解開苦的方法,你要了解苦是「集」來,集很多無明煩惱,更不斷不斷重疊、累積。總是也有去除煩惱的方法,就是法。法譬如水,一層一層洗,苦的去,歡喜的來了,那就是法樂。我們若懂得用法,得法我們就是歡喜,沒有什麼苦。
所以我們要懂得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世間的有為法,對的事情多讚歎,讚歎、歡喜,看人歡喜我們也隨人歡喜。總是歡喜的人間,轉苦為喜,這不是不可能。依照佛法來走,我們接法、受法,得法喜樂,這就是我們要用的法。所以《法華經》經文一直一直過,所以我們要趕快,快把握,現在我們就要很了解。所以來看前面昨天的經文,我們要很法喜,歡喜來看,看法是如何教育我們。昨天的經文就是這樣說,
19:10⊙「是時諸佛遙共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。」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這就是讚歎,讚歎善男子,在釋迦佛法之中。因為我們是在娑婆世界,而娑婆世界呢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化區;佛陀,釋迦佛所教育的地方,就是在娑婆世界。因為娑婆世界是堪忍,堪忍事多,所以釋迦佛慈悲,甘願來這個堪忍的世界,來教化我們,要讓我們如何知苦;知苦,苦的源頭從哪裡來?
好好找到源頭,我們就知道如何去止那個苦的來源,如何來處理、消除這些無明煩惱。苦的源頭如果不知道,這些末,就是後面已經做過的這些煩惱要如何清呢?清除已累積的無明煩惱,累積來的垃圾,現在一邊在清,上面又新的垃圾又不斷再丟,這樣如何清都清不完。
我們要先知道源頭的垃圾從哪裡來,要先去將它止。止那個製造垃圾的源頭,我們止了,我們從這裡一直將它清除,這才是真正能夠清淨的辦法。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法,法了解了,我們自己清楚,自己要受持;自己有受持,才有辦法去教人受持。
就像這時候(2020年),也是大家在說「素」,素食。此時,這個時候「大哉教育」,疫情就是新冠狀肺炎,這波瘟疫的疫情是很可怕,所以全球提起了這個疫,談疫色變。每一個國家就為這件事情,很惶恐,光惶恐沒有用,還沒有方法得以阻擋它。
要怎麼辦呢?唯有心的虔誠,虔誠要從哪裡說虔誠,就是素食。要提出了完整的大愛,完整的大愛那就是善心、愛心,愛人、愛人物、愛動物,這個愛很完整。你只是愛人,這樣不夠,就是愛人物、愛動物,一切的物命,我們要發揮我們的愛心去疼惜、去愛。所以要發揮人性本善,那個完整的大愛,保護人的健康、保護人的生命,同時也要保護一切的物命,這叫做完整的愛。
何況說他健康,要如何的健康?五穀雜糧就是提供給人健康,最有營養的蔬菜、水果、五穀雜糧,這就是很自然,生活自然的法則。其實就是這樣,這麼自然能有養生之道,能夠養人的健康,為什麼一定要去吃動物的命呢?動物也是生物。這就是惡念,吃有命有生命的東西,這就是惡念。弱的肉,強的去吃牠,所以弱肉強食,這就不對了。
這個時候,是給我們一個最正確教育的時刻,這一波的教育,所以我說「大哉教育」。這波疫情,瘟疫是來給人間的一個警惕,教育我們,讓我們知道要能保得人人健康,瘟疫消退掉,唯有人人素食。讓我們的愛心完整地結合起來,那就是齋戒,那就是茹素。一直說就是說這些,這麼地簡單,應該在教育。
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也這樣教育我們,教育我們人要如何做人、發揮愛心,道德的情操就是要從大而一直到細膩那個愛,這才是人類本性,我們人人具有佛性,那個最清淨的本性。「見其生,不忍食其肉」。(孟子曰:「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以下同)看到動物這樣活蹦亂跳,這樣這一餐不會吃,因為剛剛才看到這些活生生在那個地方走,現在放在桌子上,吃不下去。這也就是聖人、賢人的心。
佛陀平時就是素食,完全所有見與不見,知道那就是生命,不是等到看到的時候,說:「剛剛看雞在那裡跑,現在不忍心吃雞肉。」而若沒有看到牠在跑,那就隨意了,不是這樣。佛陀就是那些都有生命,所以一律素食,就讓我們知道,生命就要護生。我們有一個生命在,我們要互相,互相要來保護,保護所有的生命物,我們都要保護,這是佛陀所教育。
所以在這個人間,釋迦牟尼佛法中,愛是大愛包含天地間,細膩要細到連蚊蟲,他也是愛。總是生命有活著,我們要培養這分微細的愛,也就要透徹;最好就是微細的東西能夠保持不生,就像衛生,不要囤積垃圾,它就不會生起一些微生蟲,那個細細的蟲,我們只要沒有垃圾,它這些東西就生不出來。
所以我們平時就是要去除骯髒的東西,我們的心理也是一樣,要去除無明垢穢,心中也不可囤積垃圾;囤積垃圾,那叫做無明垢穢,外面生活也是一樣。所以大乾坤要乾淨,小乾坤一樣也要乾淨,這種無明的惡念不可生。所以這是佛陀的教育,我們生在這個娑婆世界苦難偏多,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是那麼地微細,從大到小,從天文地理,一直到生活很微細的方法,他都教育我們。所以我們要好好受持。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這麼說,
30:53⊙「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、為他人說,所得福德無量無邊,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,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。」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看這一段我們就知道,「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」,再為他人說,
31:35⊙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、為他人說:即聞經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,力行入眾為他人如說修行,即自利利他是名菩薩。
這部《法華經》我們若能夠好好受持,來讀它,又再好好來思考它。這本經當中所說的法,它的含蓋是有多大、多廣、多深,我們用心去將它靜思惟,我們就能夠清楚;了解了,還是要「力行入眾」,我們要身體力行,知道這樣的道理,我們開始就要入人群去,我們要身體力行,入眾為他人說。
修行我們要修,修心養性在這個行為之上。所以「即自利利他是名菩薩」,所以法用在我們的身上,叫做自利;我們知道道理了,用這個法在人群,我們自己用,同時也要教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這樣來用,所以叫做自利利他,這樣叫做菩薩。
⊙所得福德無量無邊:其所得福德利益甚深,無量無邊。
既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,我們知道事物,待人接物,對待我們自己,佛法用之不盡;我們能將這個法再傳給其他的人,而其他的人,我們要讓他們知道,我們要如何利用,利用人間的東西,要如何惜福、如何用。
哪怕是衣、食、住、行,穿衣服要如何穿得端莊;吃,要如何吃,五穀雜糧很豐富了,如何讓我們能夠健康,能夠讓我們警惕,食物,病從口入,那些動物有病菌,我們從牠們的身體惹來了食物鏈,牠的病菌、牠的細菌,病毒從口入,傳在人的身體。從這樣細膩,我們能夠想起了很多的事情。
在現在(2020年)這個時候,新冠狀肺炎的疫情已經這樣這麼普遍了,我們在這個時候,佛法,這部經當中為我們的教育,那個智慧我們就開始拿出來了解,所以我們要如何?非說不可。大哉教育的時候要如何用,開始就要去發揮。總是,這不是很容易。
36:16⊙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:以忍力故,一切瞋火所不能燒。以斷絕欲愛故,一切貪念欲水所不能漂。
45:10⊙實相之理,非有為之福,故水火不能焚溺稱實相理,海墨不窮,故千佛共說不盡。
~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8月20日~
※全文、中英字幕影片:
#妙法蓮華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