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曉玫舞團+楊金源/《親愛的3.0》實驗計畫紀錄

Просмотров: 141   |   Загружено: 6 мес.
icon
Y. Eugene (SML)
icon
10
icon
Скачать
iconПодробнее о видео
《親愛的》3.0將要挑戰一個AI浪潮下的劇場技術概念:「劇場技術的自駕車」。

系列相簿:


系列實驗影片與回顧:


想像摺疊舞台的機械動作、影像與燈光的變化,不再透過舞監的觀察與反應來發號施令,而是經由舞者身上的「動態捕捉數據」,直接驅動事先編程好的技術內容。這種由舞者與其肢體控制劇場技術、將表演者與指揮者合而為一的「主動式表演」-是「表演主體」對於「演出掌控權」的大膽挑戰與創新嘗試。

自駕車看到紅燈或障礙物會減速甚至停止,並且可以跟隨著GPS導航、道路標線與路況來改變行進路徑與方向-那劇場技術與自動控制呢?當然行!自駕車牽涉到道路與人身的安全,絕不是一天就能發展出的羅馬;劇場技術的自駕概念應作如是觀,我們決定在AI發展的歷史軌跡裡,跨出劇場人的第一步。

這個計畫的本質,在於對「掌控演出權」的大膽挑戰與創新嘗試。兩位或更多位演員的對手戲,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,是即時的(immediate)、是激活的(dynamic)、是自發的(spontaneous),甚至是即興的(improvisational)。Actor這個英文字與Active有相同的英文字首,在表演這件事情的主動性與活躍性(activeness)也應作如是觀。

而舞台監督所掌控的燈光、音響、舞台自動控制卻處於一種第三者與觀察者的位階,極有可能受到延遲並其他因素影響-因為舞台監督看到或聽到再下判斷與命令,即便事先經過多次排練之後而先有預判,從傳遞指令給操作員再到按下按鈕的整個過程-這中間有太多其他非當事人本身的人為性干擾;也可能是遲滯的(sluggish vs immediate)、乏味的(dull vs dynamic)、蓄意的(deliberate vs spontaneous),幾乎也只能是預謀的(premeditated vs improvisational)。與演員共同演出「對手戲」的劇場技術各部門,在現有的模式下與真正的演員表演相較,在表演的屬性上趨向於被動性(passiveness)。

如果劇場技術各部門的發號施令,局部甚至全部都回到表演者身上,也就是「表演主體」的身上;舞者的肢體猶如指揮家的指揮棒,透過感測器數據的回傳與程式分析,直接驅動所有燈光、音效、摺疊舞台的動作,我們相信這會是歷史性的一刻-用科技與藝術的緊密結合,創造一場充滿動感與動能的舞蹈演出。

這不是要消滅舞監,事實上,在這次的實驗中,我們發現舞監的工作實在太重要了;在呈現的準備過程中,不論是舞台、燈光、動畫,都需要舞台監督的腳色來進行整合,現場的每個工作人員在沒有專業舞監的協助下,都必須身兼數職,才能完成團隊的任務。

也許有一天,在動捕觸發技術的架構下,期待舞監在合成階段(技術排練、彩排、Cue to Cue)能把這些技術部門自動化的工作與橫向串聯結合得更好,到了演出前的那一刻,舞監只要喊「大幕啟」,剩下的就看演出者的表現與此類技術的純熟度,是否能讓觀眾感受到「演出與技術」完美的溶接成一體了。

Похожие видео

Добавлено: 55 год.
Добавил:
  © 2019-2021
  何曉玫舞團+楊金源/《親愛的3.0》實驗計畫紀錄 - RusLar.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