❤️觀看溫馨提醒:
1.取消英文字幕,請按一下「設定」(螺絲帽)圖示 ,點選「字幕」 → 關閉。
2.中英字幕版,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「下載」點入觀看。
3.若您需要搜尋本節目特定集數,請輸入:品名+集數
00:00 校量功德,持經勝妙。
⊙「三理四相。」
「三理四相」是恆住。
00:53⊙「三理四相:生理生老病死,心理生住異滅,物理成住壞空。」
這叫做「三理四相」。我們人生來在人間,就是這個身體。身體,人之大患,因為有身,有這個身體。而這個身體,常常在說,生,生來時,我們由不得自己。來了,生,與父母有緣,隨著這對父母的因緣來生。生理具足,在母親的肚子裡,就一直有這樣的構造,慢慢形成了四肢、六精,這樣慢慢形成。時間到了,八個多月,九個月足就生了。痛、痛、痛得,生的時候全身赤裸,痛,感觸到空氣。
赤裸裸的身體,時間一到,生下來了。一股的力量推動,這樣出來了,那分的痛,痛徹心髓,心腦都震動起來,痛了,就哭了。這就是來人間第一個覺知,感覺到「痛」那個知,知道痛,那個瞬間的刺激,知覺的痛,那個痛覺就開始,痛得瞬間就哭。哪一個孩子來人間沒有大哭呢?生下來沒有哭的孩子,那就是不正常,就要一直拍、拍、拍。這就是人生來世間那時的生理,已經是痛、苦,哭了。哭著來的人生,所以是苦啊。
老,生下來,那一陣痛的苦忘記了,隨著環境就是這樣生活,到底何時長大,身體這個生理這樣在變,自己不知道。父母每天在抱、每天在看,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時刻孩子有變,哪一個時候孩子在長大;在身旁,從手中抱及用手牽,一直到慢慢長大脫離他的手,不需要父母摸,不需要父母抱,一直慢慢與父母遠離了,這樣的人生。
慢慢來,到了成家立業,人生人,同樣孩子與他脫離了,自己本身老了;老了、病了;病,難過啊,誰知道?親,親如妻與子,心所愛的人,一輩子為妻兒付出、為家庭努力,一直到了老、病來時,誰會知道那分病痛的苦呢?誰能夠幫忙分擔呢?又是誰能有同理心,懂得愛憐、疼惜?已經無法得到。
所以人生慢慢被遺棄,所愛的人一直不了解,所愛的人一直疏遠了我們身體的感受。到頭來病、死,還是病自己病,死自己走,這叫做人生。人生一輩子這樣為情所纏、為人間;人與人之間煩惱、無明、憂悲苦惱所苦。這叫做人生,生在身體,一輩子的感觸也只是這樣而已,這叫做一輩子。
但是「心理」,心理那就是「生住異滅」。我們的心念、我們的心理,在腦海中不斷閃過去,不斷閃過。前面我說的話,剛剛這樣想,就這樣安排說出來了,自己腦中有自己腦中的邏輯,很快速地想,心想,腦動、心想、口出,很快在這個生理中,腦筋、心想、舌頭動、喉音組合,這樣就出去,一連貫就是這樣不斷,在這個生理構造。
剛剛說的生理,它這樣的構造,而這個構造就是從心理,我想到,想到這很快速,很快在內心,而「心」也是一個代名詞,總是不是肉團心,是一個理想的心。那個道理與這個形象會合起來,那個代名詞,所以叫做心。這種外面的形象會看得到,心與腦,將這個過去代名相,如何說、如何記憶。
每天我就是在這個桌子前面坐著,感觸這個境界。在我看來,這個環境是每天這個時候,是固定的環境,同樣你們也是固定的環境,面向前來,與我面對面來看。這是平時的這個時刻,正常就是這樣安排,心印境,所以相與心,你們的相與我的心印這個境,所以叫做「想」。「相」在「心」的上面,這個字叫做「想」。想,想來那個印象表達出來,這就是心。心的道理,這個世間的形象,就有它形象的道理存在,這是常常說的。
萬物不是向來就有,一顆種子、一棵樹,這棵樹,在我的面前,在桌子上,每天看,就是看它長不大,為什麼?環境。在這個地方已定性,在這裡為什麼這樣的定性呢?因為它在石頭的裡面,這顆「咾咕石」,它有它的種子,所以它成根、成株在這個環境裡。這個名詞在我的腦中,我的知、見,我知道,我看到。那個印象在心,所以身體的構造,由我想,我說出來。這就是錯綜複雜,但是一時會合起來,這就是「想」。
眼會合,將那個相這樣描寫出來,這個叫做「心理」。心理就在「生」,生出了這個相;「住」,現在這個東西沒有動,住。而我的心不住,因為我還有後面一句話要說,所以我脫離了這個相,我又再說其他的話。自己的心理,都是在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看一下就過去了,看一下就過去了,所以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。
過了之後,有那個印象,坐著,「前面那盆樹,你幫我移過來。」想到了,我很想要將這盆樹拿進去裡面,就將它移動了;想到就會去移它。想到,但是只是有那個印象,不想要有動作,它還是在這裡,明天還是同樣在這裡。這是心理,心一想、一動作,那就是身體構造。腳走過來,手來捧著,將它移進去,這也是生理的動作,但是,是心理的驅使,心理想要這樣,所以就動了我們的行動,來動了它的位置。
同樣的道理,說出來這麼簡單,就是道理也是很簡單,但是它內含著,同樣有很多組織,人有人的身體構造,有那個力氣能夠去搬移它,它有它的歷程,過程中的成就,這個形。所以我們看到它,取名詞,要讓它在這裡,要讓它在那裡,這都是各有名詞,各有它成長的道理,在這個大自然界成住壞空。所以人,手、腳永遠常常這麼敏捷嗎?不見得。所以心理驅使我們的生理,我們身體的形相;身體的形相、老、病、死。
心,心理的生態有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樣不時在生,生生不息。我們的念頭不斷在生生不息,哪怕睡,還有夢。這種生生不息的境界,驅使我們身體的行動。所以身體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心理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現在是這樣想,但是再一下子,「不是,我不想要這樣,來,更改一下。」心要改也很快。所以心理,生、住、異、滅。剛剛說看到,現在不在我的心裡了,已經換一個話題,也是前面滅掉,後面生起來了。這念心,心已經這樣不連串,已經一直過去了。
「物理」當中,「成住壞空」,但是隨著時間不斷過去,隨著時間不斷地變遷。一顆種子變成一棵樹,什麼時候?不知道。哭著來的嬰兒,現在老了,什麼時候長大?什麼時候正年輕?什麼時候中年、老年?名詞都固定,但是身體什麼時候在變異也不知道,已經不同了。所以物理也是一樣,那就是成、住、壞、空。
在大地也是一樣,雖然說「天長地久」,那是對我們人,人的生命分段生死,短暫,才是短短的幾十年,不長啊。所以說來,我們人生很短,才會說天長地久。其實時間與這個大地,其實它在運轉時間;不是時間在運轉大地,是大地在運轉時間,它繞著太陽在轉。所以我們人就看到晨曦,一大早看到太陽,看到很炎熱的太陽,這樣不斷一天隨著這個動,那個轉動,所以與陽光正面的對照,那就太陽很大了。
常常說,現在太陽很熱,近在太陽的正面很熱,「不可那麼晚才進來,外面工作早一點進來,不然太陽很大。」所以日出日落,太陽正當空,這時間,是時間在過?或是地球在轉?我們要很清楚了解。因為世間的萬象很多,各人各人都有專,所以天文有天文學家,地理有地理的專家,所以分開了,變成了分開各人一部分的專,其實佛法一言通徹全面的道理。
所以物理,成、住、壞、空,很簡單。而人呢?從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。而心呢?是從生、住、異、滅的苦。而物呢?是從成、住、壞到空。這樣苦不苦?苦啊。失落感,苦啊。成、住、壞、空,沒有了,東西消磨掉了、東西壞掉了。東西從無而得,在我的身旁什麼時候壞了、舊了、沒有了?這都是在我們人間的形相。
所以我們要用心在這個人間,事有事的道理,物有物的道理,事、物的道理我們要通徹了解,人生就是這樣。所以佛法道理具足,在《法華經》之中,就是這樣慢慢將我們引入,引入了我們對人間世相要全都知道,人間的世相,要如何看得開、捨得下?所以就這樣一段一段經文編輯得很美。佛陀用口說,佛陀的時代不是有經文,用口說,人要用心、腦來記;在心、腦記住,我們就要去體會了解。所以一法生萬法,一句話,一理通萬理徹。
我聽到了,我告訴你,「這樣你了解嗎?」「我不清楚。」我就要想方法,要將這句話解釋,我就要用另外的方法來解釋。「這樣你聽懂嗎?」「還不是很清楚。」我就要再想其他的方法來說。我想的方法,也不是經文當中說的方法;經文之中所寫的,不是釋迦佛那個時代說就成文,文傳在現在,不是。是他的心、他的智慧,從他體會天地萬物的道理,從他的心、腦會合說出來。道理聽進去了,再從自己所了解的,再說出來。
道理歸源本無相,這些道理歸到源頭來根本就無相,心想的、口說的,你要去哪裡拿出它的相來呢?所以我們用心。心也無相,但是要去體會。如何去體會呢?就是心理,還是理會理,我們的真如會真如,所以大家要用真心相會這個道理。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人人都具足,體會的道理大家都有體會進去,只是我們有用出來嗎?這最重要。
所以前面的經文,佛陀將經典說出來,說出藥王菩薩過去過去的道理,過去過去如何看大地的東西。東西是身外物,一切一切皆身外物,再怎麼樣的寶物都是身外物,你再如何愛,如何爭取,得而有,到了覺悟的人,什麼東西都不是重要,最重要就是法。所以捨棄了一切,已經不重要了,所以來取法,求法最重要。為了求法,能夠付出一切,萬物不重要,就是付出一切。
我們的心力,我們一輩子的心力,有去做到我們該做的事情嗎?佛陀所教育的菩薩道,一大事因緣,這個一大事的因緣我們有會合到嗎?我們會合到這個因緣,我們有果報嗎?我們有拿著這個「果」用在人間,再去讓它成「因」、會「緣」,將來我們才有辦法再得「果」,所以叫做「一生無量」。
我們僅僅一顆種子,將它隔緣了,這顆種子永遠都是種子,沒有這顆石頭的空間,沒有這顆石頭含著的水分,那顆種子沒有這顆石頭的土石,那顆種子無法在我面前成了一棵很精而美的一棵小樹。所以說來,要有很多因緣會合,這就是叫做道理。
人生,價錢,這棵樹有的人出價,「哇,百萬!」有的人,「十塊。」數字的價值觀,到底要如何去分別這個東西?常常在說,數字價值又是不同,其他的國家用錢算兆,不是十,是兆。這種不同的國情,不同的數字觀,那個數字的背景,因為它通貨膨脹。物資,同樣的東西,它通貨膨脹時,漲價、漲價、漲價,數字愈來愈多。
就像辛巴威,若說他們在用錢,是人間最富有;而若說價值是人間最貧困,這數字是不同。所以說來,人間的價值,什麼是寶?這都是沒有一個定論,所以這個地方說,
35:35⊙「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,及大菩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。」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用他心中最有價值的,身心的供養,價值這麼多,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物,那個量與價值都來供養佛、供養菩薩、供養辟支佛、供養阿羅漢,這個叫做「四聖」。佛是聖人,菩薩是聖人,辟支佛、阿羅漢這都是聖人。他起心動念開始修行,開始將來也得受記,受記也得成佛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我們自作凡夫。而我們若懂得修行,還是同樣歸入「預流果」的聖人。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,
37:12⊙「是人所得功德,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。」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這就是說《法華經》,佛陀一大事因緣,人間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有那麼多道理教育我們,讓我們體會。剛才說一大堆,「三理四相」,其實這也是法。我們只要一理通,萬理徹,以事會理,無不都是法。是《法華經》所啟動我們,啟動我們一理能生萬理。但是那個精華的道理,我們要認識。
38:23⊙是人所得功德,不如受持此法華經:是布施人所獲功德。布施乃是有為之福,持經則能獲無漏慧。
41:31⊙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:尚且不及持經四句,況復欲比具持經者。
45:16⊙四句偈:是以上長行文,如穿珠串華精要成文謂偈;名貫華偈。云一四句者,以少況多之謂。
47:52⊙此校量經德勝妙。諸漏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謂之四句成道。
~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7月28日~
※全文、中英字幕影片:
#妙法蓮華經